日期 |
版位 |
作者 |
专题 |
10/12/2020 | 言论版 | 严六珍 | 别让华文再闹笑话 |
10/12/2020 | 言论版 | 章星虹 | 国家多语多元形象 |
05/12/2020 | 言论版 | 张森林 | 宗乡会馆仍在助力新华文学 |
17/10/2020 | 交流站 | 黄秋虹 | 同心协力为华文把关 |
28/09/2020 | 交流站 | 戴文雪 | 发挥陈嘉庚精神抗疫 |
01/06/2020 | 四方八面 | 周维介 | 汉字的七情六欲 |
14/12/2019 |
四方八面 |
陈春安 |
从《热带雨》看华文困境 |
14/12/2019 |
四方八面 |
陈再藩 |
曼谷新印象(泰国公立华文学校) |
17/11/2019 |
想法 |
傅来兴 |
71%对29%(家庭用语) |
06/11/2019 |
言论版 |
吴俊刚 |
双语不是优势而是必需 |
05/11/2019 |
言论版 |
潘国驹 |
冼星海与新加坡 |
29/10/2019 |
交流版 |
白宗德 |
莫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|
27/10/2019 |
想法 |
严孟达 |
先贤办校前赴后继才有今天 |
24/10/2019 |
言论版 |
社论 |
保住新加坡的双语优势 |
21/10/2019 |
言论版 |
社论 |
传承先辈办学精神 |
24/09/2019 |
交流站 |
郑昭荣 |
会馆属校对我国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|
23/08/2019 |
交流版 |
李锡凯 |
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 |
22/04/2019 |
言论版 |
王健 |
《新加坡华语何以自处》商榷 |
11/04/2019 |
言论版 |
汪惠迪 |
新加坡华语何以自处 |
08/04/2019 |
阅读版 |
陈斌勤 |
华社核心特质通过华族语言显示 |
22/03/2019 |
言论版 |
张森林 |
“大华语”概念不是一家之言 |
18/03/2019 |
言论版 |
汪惠迪 |
新加坡华语“没大没小”真好 |
02/03/2019 |
言论版 |
严孟达 |
跳出框框看语文问题 |
26/02/2019 |
新闻版 |
许翔宇 |
海星天主教中学设母语奖学金 |
21/02/2019 |
新闻版 |
胡洁梅 |
立化校友返母校传承特选学校精神 |
08/02/2019 |
交流站 |
白宗德 |
不忘初心 继续奋进 |
07/02/2019 |
交流站 |
黄秋虹 |
华人应重视对华文的态度 |
31/01/2019 |
交流站 |
袁忠 |
小学华文教师态度和思路的商榷 |
|
|
|
|
26/11/2018 |
交流站 |
萧佳 |
小六会考后课业不能太放松 |
19/10/2018 |
交流站 |
白宗德 |
少考与多学 |
13/10/2018 |
交流站 |
戴文雪 |
改革考试的评估作用 |
30/08/2018 |
财经版 |
陈婧 |
系统分析助学生找出合适的学习方法 |
06/08/2018 |
交流站 |
郑昭荣 |
一个睿智母亲的教育观 |
02/08/2018 |
言论版 |
章良我 |
浅析近乎白热化的补习现象 |
16/05/2018 |
交流站 |
郑昭荣 |
平衡孩子的学业与兴趣 |
07/05/2018 |
名采 |
周维介 |
《华文老师》出版缘起 |
02/05/2018 |
交流站 |
郑昭荣 |
淡北双语青年培育助学金值得仿效 |
20/03/2018 |
言论版 |
沈裕尼 |
从语文思考华人身份定位 |
25/01/2018 |
缤纷 |
区如柏 |
半世纪后访小学老师(冈州学校) |
20/01/2018 |
交流站 |
金彩云 |
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能 |
|
|
|
|
21/12/2017 |
缤纷 |
区如柏 |
中正的命运与两名董事 |
31/08/2017 |
交流站 |
胡春河 |
让会馆再负起教育使命 |
12/07/2017 |
交流站 |
刘瑞金 |
建议国庆庆典以双语显示歌词 |
30/03/2017 |
新闻版 |
胡洁梅 |
华文教研中心走入社区 |
09/01/2017 |
新闻版 |
谢燕燕 |
55校设文化遗产角落 |
|
|
|
|
29/12/2016 |
亲子 |
林弘谕 |
结合右脑思维发挥无限记忆力 |
17/12/2016 |
缤纷 |
何锦全 |
我,来自华中 |
29/09/2016 |
言论版 |
纪赟 |
新加坡的译名标准化问题 |
24/09/2016 |
缤纷 |
卢绍美 |
话说南大华语研究中心与卢绍昌 |
17/09/2016 |
新闻版 |
-- |
Singlish和新加坡式华语 |
03/09/2016 |
新闻版 |
俞敏洪 |
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努力议程而非结果 |
21/06/2016 |
文艺城 |
胡月宝 |
华校生纪实(Chinese Helicopter) |
14/06/2016 |
交流站 |
陈君宝 |
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发展 |
12/06/2016 |
新闻版 |
许翔宇 |
新加坡式华语与正统华语可并存 |
07/06/2016 |
交流站 |
萧国荣 |
新加坡式华语特色多 |
31/05/2016 |
家庭 |
林弘谕 |
如何让孩子认识过去,改变现在,把握将来 |
16/05/2016 |
亲子 |
周雁冰 |
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只看成绩 |
27/03/2016 |
想法 |
梁海彬 |
大胆想象母语的可能性 |
24/01/2016 |
想法 |
周兆呈 |
华族文化的三个维度 |
08/01/2016 |
新闻版 |
杜南发 |
新加坡华族文化 |
04/01/2016 |
交流站 |
胡春河 |
愿孩子们开开心心地上学 |
|
|
|
|
19/12/2015 |
交流站 |
白宗德 |
终身与终生 |
27/11/2015 |
交流站 |
陈垂良 |
新加坡建国50年来的语言变化 |
06/10/2015 |
交流站 |
郑昭荣 |
重视评卷后的分析工作 |
21/07/2015 |
交流站 |
冯焕好 |
高中华语辩论赛凝聚师生情 |
22/04/2015 |
交流站 |
陈垂良 |
听李显龙总理讲《道德经》 |
04/01/2015 |
新闻版 |
郑宝炜 |
绝大部分家长不打算让孩子补习 |
|
|
|
|
21/11/2014 |
言论版 |
社论 |
珍惜我们的多元文化资源 |
13/09/2014 |
交流站 |
白宗德 |
课本与考试 |
02/09/2014 |
言论版 |
刘清波 |
汉字书写危机不能怪罪电脑 |
25/07/2014 |
交流站 |
王永炳 |
消失的华校是国家永久的资产 |
07/07/2014 |
言论版 |
社论 |
提高华文华语的社会地位 |
12/06/2014 |
交流站 |
周维介 |
《汉字的数字化革命》的阅读联想 |
09/06/2014 |
交流站 |
陈伯汉 |
新加坡的漂亮华语 |
31/05/2014 |
交流站 |
莫大伟 |
汉字的数字化革命 |
29/05/2014 |
交流站 |
黄国全 |
使用标准华语作为戏剧语言 |
26/05/2014 |
交流站 |
朗嘉 |
卷舌不卷舌 |
11/05/2014 |
新闻版 |
胡洁梅 |
给孩子自由阅读时间(严淑女博士) |
06/05/2014 |
言论版 |
社论 |
母语的本地特色与外来影响 |
07/04/2014 |
交流站 |
王永炳 |
华文教育使我们茁壮成长 |
03/04/2014 |
新闻版 |
陆春艳 |
华文博客偏重文化课题 |
24/02/2014 |
新闻版 |
于小洁 |
双文化工作组推广华文华语文化 |
|
|
|
|
12/10/2013 |
言论版 |
郭振羽 |
新加坡华语再生的契机 |
12/10/2013 |
言论版 |
严孟达 |
对双文化政治精英的期待 |
24/09/2013 |
我报 |
马炎庆 |
华文翻译闹笑话 |
27/09/2013 |
交流版 |
陈国栋 |
补习是一种钱跑行为 |
04/06/2013 |
个人 |
杨德昌 |
新加坡华族新生代与母语脱节 |